> 文章列表 > 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

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

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

离子色谱(Ion Chromatography, IC)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,用于分离、定性和定量分析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。其基本原理基于离子交换,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分离方式:

1.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(HPIC) :

使用低容量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。

样品中的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发生可逆交换,达到吸附平衡。

通常使用盐酸等强酸或强碱溶液作为淋洗液。

2. 离子排斥色谱 (HPIEC) :

使用高容量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。

样品中的离子因与树脂上的离子发生排斥作用而移动较慢。

淋洗液通常为含有较高浓度盐类的水溶液。

3. 离子对色谱 (MPIC) :

结合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进行分离。

流动相中添加与样品离子形成离子对的物质,增强样品离子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。

离子色谱的检测通常使用电导检测器,因为大多数电离物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,产生电导,电导值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。

离子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、灵敏度高、选择性好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环境、食品、医药、工业分析等地方
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
离子色谱仪的出峰顺序是如何决定的?

离子色谱法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淋洗液?

离子交换色谱与离子色谱有何不同?